首页 > 健康专题 > 日常保健
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养生

倏忽温风至,因循小暑来。


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,夏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意指从小暑开始天气就开始炎热了,但还没到最热,到大暑就达到最热的时候。


小暑分为三候: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



小暑习俗



食新

民间有小暑“食新”习俗,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。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。据说“吃新”乃“吃辛”,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。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。所以,民间有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之说。


吃伏面

小暑时节,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,家家麦满仓,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,食欲不佳,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,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,就有了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伏天还可吃过水面、炒面。过水面,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,拌上蒜泥,浇上卤汁,不仅味道鲜美,而且可以“败心火”。


晒书画、衣服

小暑时节,民间还有晒书画、衣服的习俗。民谚有云:“六月六,人晒衣裳龙晒袍”。因为这一天,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,为一年中气温最高,日照时间最长,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,所以家家户户会选择这一天“晒伏”,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,以去潮,去湿,防霉防蛀。


吃藕

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。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、磷、铁和多种维生素,及膳食纤维,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,适合夏天食用。鲜藕以小火煨烂,切片后加适量蜂蜜,可随意食用,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,可治血虚失眠。


吃黄鳝

俗语云:小暑黄鳝赛人参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,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,而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,强筋骨等作用。


小暑之健康养生


静心避暑

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。“伏”即伏藏的意思,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。小暑气候炎热,人体出汗多,消耗大,人易感心烦不安,疲倦乏力,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,要注意劳逸结合,保护人体的阳气。应静下心来感受变化,顺应天时,平心静气才是消暑的关键。


清淡饮食

小暑时节多雨、高温,容易使得人体消化道疾病多发频发。所以,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,以清淡,富有营养为宜。可以喝些粥,用荷叶土茯苓扁豆、薏米、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,或甜或咸,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,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。但饮食不可过量,以免增加肠胃负担,严重的会造成腹泻。


不要贪凉

天气炎热,人们喜欢吃冷饮,冲凉水澡。殊不知,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,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,或者埋下健康隐患。饭后立即吃冷饮,会使胃酸分泌减少,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下降,引起肠炎等肠道疾病,大量冷饮进入体内,可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,减少胃液分泌,导致食欲下降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。


不坐木料

民间有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的说法。小暑过后,气温高、湿度大。久置露天里的木料,如椅凳等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,在上面坐久了,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。所以,小暑时节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。